新闻中心

中能论坛 国bb电子内氢能源能专项政策分析与行业前瞻

2023-08-26 07:03:0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bb电子bb电子bb电子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发展氢能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选择,是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

  随着2022年3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发布,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十四五”以来,多省也相继对氢能发展进行规划,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氢燃料电池车等领域是各省关注的重点。国家和各省市的氢能专项规划陆续发布,标志着我国氢能行业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是未来氢能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区域方面,北部和西部地区占据可再生资源丰富的优势,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应用方面,绿氢将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企业应充分考虑多方因素,率先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政策推动对于新兴产业发展十分重要。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氢能领域的鼓励政策,旨在推动氢能产业健康发展。

  国家层面,近年来,氢能扶持政策密集出台。2019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多部门陆续发布支持、规范氢能产业的发展政策,为氢能产业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注入动力。《规划》从战略层面对氢能产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指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地方层面,在国家给予氢能产业高度重视的同时,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已发布的地方“十四五”规划中对氢能发展进行了规划,部分地区已发布氢能产业专项规划,从整体内容可以看出,关注重点在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氢燃料电池车等领域。

  在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发展氢能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途径。从国内已发布的氢能专项规划的出发点、侧重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能够进一步了解国内氢能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对氢能企业未来发展有一定参考作用。

  一是氢能产业发展迎来“春天”。回顾政策规划历程,国家层面的氢能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近年来氢能产业发展在我国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规划》从战略层面对氢能产业发展进行了设计,首次将氢能定义为一种绿色低碳的二次能源,明确氢能是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这标志着我国氢能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窗口期。

  二是多地发力氢能产业,氢能行业将提速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全国各地积极推动氢能行业发展,截至2023年2月已出台20个省级、50余个地市级氢能专项发展规划,氢能产业的版图持续扩展。同时,多地正在推进一批氢能重大项目,加快出台氢能补贴政策。由此可见,我国地方对于发展氢能产业信心十足,争相抢占未来能源先机。

  三是可再生能源制氢发展潜力巨大。根据《规划》,到2025年国内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内蒙古、河北、吉林、宁夏、甘肃等省(自治区)发布的氢能专项规划数据显示,2025年末国内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至少可达98万吨/年,利好绿氢产业整体发展。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模式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是西部和北部地区是绿氢项目主要建设区域。当前已发布省级氢能专项规划的地方,绝大多数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部地区,上述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由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氢能供应能力强。在地域优势和政策引领的双向加持下,北部和西部地区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将是可再生能源制氢企业拓展市场的主阵地。我国北部和西部地区是绿氢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建议电解水制氢企业重点关注,提前谋划抢占市场先机。

  五是绿氢将成为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已发布的氢能专项政策中,交通、化工冶金以及热电联供等将是氢能重点应用领域。在交通领域,相较于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车具有耐低温、续航里程长、加注快、零排放等显著优势,可在特定场景下弥补现有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的诸多不足。在城市交通,尤其是在中远途、中重型交通运输领域,绿氢与交通深度融合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化工冶金行业属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同时是难减排领域。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多以煤制氢作为首选制氢技术,在“双碳”背景下,石油石化行业迫切需要实现低碳转型bb电子,“绿色能源+绿氢+石油化工”耦合是化工领域的重要转型方向。在供热方面,氢燃料电池可将多余热量收集,与储能技术相结合,可广泛应用于公共建筑区域以及城市社区供热采暖。随着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创新与成本降低,经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实践,将产生更多的应用场景,绿氢将成为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绿氢标准的建立。2023年2月13日,欧盟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指令(RenewableEnergyDirective)》要求的两项授权法案。授权法案规定了3种可以被计入的可再生氢气:一是直接连接可再生能源发电机所产生的氢气;二是可再生能源比例超过90%的地区采用电网供电所生产的氢气;三是在低二氧化碳排放限制的地区签订可再生能源电力购买协议后采用电网供电生产的氢气。目前,我国官方尚未正式发布绿氢标准,绿氢的碳排放也未被量化。在“双碳”背景下,明确统一的绿氢标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预计未来我国将会出台相关文件明确绿氢标准能源,推动国内绿氢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绿氢制备产业发展。2021年9月《关于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布。其中,首次明确规定将碳强度低于5千克二氧化碳/千克氢气视为清洁氢,这对于国内绿氢的标准定义具有关键性指导意义。2023年2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2025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2022年度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为0.5703吨二氧化碳/兆瓦时。根据该数据计算,绿氢制备电量需90%来自可再生能源,绿氢将是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应对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间歇性将会是绿氢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综合分析得知,规模化发展与应用PEM电解水制氢装备,可有效破解上述难题,是绿氢制备的最佳途径。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驱动下,氢能产业发展热潮势不可挡。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全国各地氢能产业专项政策也快速跟进,我国氢能开发和应用驶入发展快车道。在供给端,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全过程碳排放低,更加符合未来绿氢标准bb电子,尤其是PEM电解水制氢技术,可适配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和间歇性,将是绿氢制备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在应用端,绿氢也将成为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建议氢能企业加大可再生能源制氢产品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经济性与可靠性,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在市场开发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各地氢能相关政策、资源禀赋,充分了解各行业管理机制与要求等多方因素,保障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长春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搜索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