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bb电子传统能源企业如何挤进储能赛道?
bb电子bb电子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储能行业火热,传统能源企业如何在兼顾原有业务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挤入储能新赛道尤为关键。
近日,永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泰能源”)披露2023年业绩预告,公司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2.3亿元—23.3亿元,同比增长16.80%—22.0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2.8亿元—23.8亿元,同比增长36.97%—42.97%。
在主营业务持续向好的同时,永泰能源布局储能业务也有更多进展,其中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相关项目将于2024年下半年投产。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储能行业火热,传统能源企业如何在兼顾原有业务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挤入储能新赛道尤为关键。
永泰能源是集煤炭、电力、石化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型能源类企业。该公司官网信息显示,永泰能源目前拥有优质焦煤总产能规模1110万吨/年。从资源储备上,公司现有煤炭资源量总计38.57亿吨,其中优质焦煤资源量共计9.33亿吨,优质动力煤资源量共计29.24亿吨,具有较强的煤炭资源储备优势。
对于2023年业绩预期向好,永泰能源表示,业绩预增主要由煤炭业务产销量同比增加、电力业务动力煤采购成本同比下降所致。
不过,整体看来,2023年我国煤炭价格整体呈现震荡下滑走势。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均价为965.03元/吨,同比下降17.24%;长协均价方面,2023年全年长协均价713.83元/吨,同比下降 1.09%。开源证券分析认为,永泰能源煤炭业务销量上升一定程度上对冲市场煤价下跌影响。受益于煤价回调较多,永泰能源发电成本大幅降低。
此外,山西证券的研报提到,焦煤价格上涨带动永泰能源2023年四季度业绩改善。“2023年炼焦煤价格先抑后扬,四季度受安监限产、稳经济预期改善及国际煤价高位等影响,炼焦煤价格明显反弹。”
随着近年我国煤炭优质产能释放逐渐加快,针对未来煤炭业务盈利,永泰能源表示,公司所属陕西亿华海则滩煤矿项目正加快建设,2026年三季度具备出煤条件,2027年达产,投产后有望增厚公司利润。海则滩煤矿项目充分释放产能后可达到1000万吨/年优质化工用煤及动力煤生产能力,按近三年市场平均煤价能源,公司初步测算永泰能源可实现年营收约86亿元、净利润约42亿元;按2023年市场平均煤价初步测算可实现年营业收入约90亿元、净利润约44亿元。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保持市场平稳运行的“稳定器”。不过,随着“双碳”目标确立,以煤炭、电力、化工为主的传统能源企业面临多重压力,企业亟需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当前新能源发电产业步入高速增长期,对煤炭需求形成挤占,另外新型电力系统灵活安全需求持续扩大,倒逼煤电加速推进‘三改联动’‘两个联营’,将增加企业经营费用,永泰能源等传统能源企业或面临市场收窄和成本上升双重压力。”
事实上,此前永泰能源在向其他多领域迅速扩张过程中,曾在2018—2019年发生多个债券交叉违约,直至2021年才走出危机。在布局新能源方面,永泰能源盯上了火热的储能行业,目前其高纯五氧化二钒选冶生产线、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制造基地已于2023年6月底如期开工建设,一期项目预计2024年下半年投产。永泰能源认为,钒电池在长时储能领域优势突出,相对于其他电化学储能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具有大功率、本征安全、环保和支持频繁大电流充放电、长寿命等特点,同时具有项目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等优势。
不过,当前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成本高、总体产业规模较小,是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而目前储能行业赛道拥挤,竞争激烈,产能过剩凸显,行业洗牌正在加剧。有业内人士指出,永泰能源想通过布局全钒液流电池这一尚未形成规模的细分赛道,在储能领域分一杯羹实属不易。
目前,全球能源竞争格局日益复杂多变,传统能源企业布局储能机遇与挑战并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储能发展前景毋庸置疑,但目前,储能行业赚钱还不容易,尤其当前正处于产能过剩时期。但企业如果将储能和煤炭业务共同发展的话,就不用特别担心盈利问题,毕竟煤炭业务发展好的话可以向其他板块‘输血’。”
在林伯强看来bb电子,我国目前对煤炭需求较高bb电子,这利好于传统煤电企业。“相关企业可在煤炭市场情况良好的同时,更多拓展布局其他领域,但也应注意,煤炭行业市场发展具有周期性,这一战线不宜拉得过长。”
在孙传旺看来,短期内传统能源企业应优化业务投资。“在保障主营业务稳定性前提下,优先选投如电化学储能等技术成熟、商业化程度高的储能项目,稳妥渐进推进投资规模提升,因地、因业、因企选择差异化、潜力型赛道,减少同质化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
“同时,企业应发挥入局储能土地空间、资源储备的优势,推动产品架构多元化,积极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探索发电侧、电网侧、用电侧多方联动的综合收益模式,提升储能项目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转型需要和业务特性的适配性。未来,企业应以降本提质诉求代替不良竞争,加强同上下游、各产业企业主体联动合作,注重前沿核心储能技术路线研发突破与成果转化,补齐专业人才、管理体系短弱项,强健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弹韧性。”孙传旺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