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bb电子能源知识年度重磅 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报告——清洁篇

2024-01-19 08:40:0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bb电子bb电子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积极引导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扎实有序推进新能源基地、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清洁电力供应日益稳定。从国际看,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已多年稳居世界首位。从国内看,全国风光总装机突破亿千瓦,在电力新增装机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风电光伏发电量已超过同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突破

  2023年以来,203个水电相关项目被列入年度省级重点项目行列,尤其是雅砻江牙根一级、金沙江昌波等一批大型水电项目的核准开工,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奠定重要基础。

  山东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在建核电项目全面推进,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雅砻江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并网发电,首次将全球水光互补规模提升到百万千瓦级,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海上风电场顺利完成并网发电,成为全球范围内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单位兆瓦重量最轻的风电机组。

  截至11月底,我国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已建成并网4516万千瓦,第二批、第三批已核准超过5000万千瓦,正在陆续开工建设,为推动我国风电光伏行业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风电、光伏发电量达1.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3%,超过了同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023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水电发电量9805亿千瓦时、风电发电量6968亿千瓦时、光伏发电量4898亿千瓦时、核电发电量3587.3亿千瓦时,发电量稳步提升。

  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2023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3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设定了约束性指标,同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设立了预期目标。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决定对各省级行政区域设定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正式建立。历经多次完善,当前,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已成为我国健全消纳保障、推动可再生能源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方式。

  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通知》围绕进一步激活绿证交易市场、扩大绿证交易规模,明确了绿证交易平台、交易方式、交易收益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其中,在绿证核发范围方面,从陆上风电和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扩展到全国风电(含分散式风电和海上风电)能源知识、太阳能发电(含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全部电量,基本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全面覆盖,对于进一步激活绿证交易市场、扩大绿证交易规模具有积极影响。

  2017年起,绿色电力证书开始在我国试行,用户可通过购买绿证作为消费绿电的凭证,当时主要用于替代国家财政对于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的直接补贴,缓解财政压力。2020年,绿证成为完成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目标的消纳凭证。2021年,绿电交易开始在电力交易机构开展,并作为“后补贴”时代对风电、光伏发电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财政补贴的补位,重要性持续提升。《通知》的印发确定了绿证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全覆盖,有助于激发绿色电力消费潜力、扩大绿色电力消费需求,是我国优化“能耗双控”考核、进一步深化“双碳”工作的重要一步。预计2023年全年核发绿证约1.76亿个,绿电交易电量累计达到约611亿千瓦时,分别是2022年的7.8倍和10.5倍。

  10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的《开展新能源及抽水蓄能开发领域不当市场干预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聚焦2023年1月1日以来各地方组织实施的风电、光伏和抽水蓄能开发项目,核查项目在签订开发意向协议、编制项目投资市场化配置方案、组织实施市场化配置项目开发过程、项目开发建设全过程中存在的不当市场干预行为。

  本次专项整治,分为地方自查自纠、落实整改要求、健全长效机制三个阶段bb电子,旨在解除新能源及抽水蓄能开发领域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清理影响生产经营成本和生产经营行为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做法,加快形成一批务实管用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营造规范高效、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市场开发环境。此次启动的专项整治行动,也得到了福建、贵州、山西、吉林、宁夏等多地积极响应,各地迅速印发行动方案,启动专项整治相关工作。多年来,我国新能源制造行业深耕技术研发,推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制造成本持续下行。此次专项整治的启动,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快国内新能源行业的开发、建设,更会对我国新能源行业提高全球市场竞争力、加快走进国际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2023年以来,国家能源局等部门陆续发布一系列促进退役风电、光伏项目迭代更新的政策文件,加快推动风电、光伏发电行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表示,鼓励并网运行超过15年或单台机组容量小于1.5兆瓦的风电场开展改造升级,鼓励发电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等有关单位开展风电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研究,建立健全风电循环利用产业链体系。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集中式风电场、光伏发电站退役设备处理责任机制基本建立,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相关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风电、光伏设备全流程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基本成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更加健全,资源循环利用能力与退役规模有效匹配,标准规范更加完善,风电、光伏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区,为新能源行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立指明方向。

  伴随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行业装机规模快速提升的同时,也让退役设备处理问题日益凸显。尽管我国在风电、光伏退役设备处理方面已开展过多种类型的探索,但仍未形成相对成熟的商业市场或发展体系,无法满足规模化应用需求。作为新型固体废弃物的一部分,退役风电设备中包含铜、钢、水泥、碳纤维等材料,退役光伏设备中则具有较高资源价值,包含玻璃、铝材、半导体材料及1%的贵金属。如果能对其中的再生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就能大大降低不规范利用处置带来的土地占用和环境风险,闭合风电、光伏产业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最后一环。

  6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印发开展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及提升措施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山东、黑龙江、河南、浙江、广东、福建6个试点省份,每个省选取5~10个试点县(市)开展为期1年的试点工作。近年来,伴随我国分布式光伏的快速发展,在其带动行业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也让不少地方电网暴露出了调节能力不足、反送功率受限、电压偏差过大等问题,加大电网安全运行风险。为保障电网安全有序运行,此次,国家能源局针对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开展评估、提升,并提出了以电网企业为主体按年度组织开展接网承载力及提升措施研究分析、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组织电网企业公布评估结果并做好接网工作、国家能源局组织第三方咨询机构开展抽查评估及组织完善评估办法、地方指导及监管工作五项工作要求,以促进分布式光伏健康有序发展。

  《通知》发布后,得到了6个试点省份及河北、江苏、湖南等多个地区的积极响应,地方性加强分布式光伏管理方面的相关文件陆续出台,并纷纷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加强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备案管理、消纳限制新增、配置储能和10千伏以上参与调度调峰及市场交易四个方面,以控制地区分布式光伏的增长速度,提升地区清洁能源消纳空间,引导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10月26日,河南省分布式光伏承载力与可开放容量发布平台已通过专家验收正式上线运行。据了解,依托这一平台,可科学高效开展全省各地分布式光伏承载力评估和可接入容量测算发布,破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电力供需失衡,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bb电子,达10499.7万千瓦。2023年1—9月,全国户用分布式光伏新增并网容量3297.7万千瓦,超过同期光伏发电新增总容量的四分之一,约合2022年全国户用分布式光伏年度新增装机的1.3倍,增长速度亮眼。其中,山东、河南、河北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居全国前三位,装机容量分别为2448万千瓦、2084万千瓦、1666万千瓦,合计6198万千瓦,约占全国的60%,是我国户用光伏增长的主要力量。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国户用分布式光伏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尤其是国家能源局启动的“整县推进”“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等,推动户用分布式光伏经济性不断增强、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开发规模屡创新高,实现了大规模跨越式发展。同时,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主要位于农村地区,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在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积极成效。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安装户数已超过500万户,带动有效投资超过5000亿元。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农村地区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合计约273亿平方米,覆盖农户超8000万户,仍存巨大开发潜力。

  11月25日,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正式投运。“暖核一号”一期工程于2019年建成,是我国首个核能供热工程。2021年,二期项目投运,使海阳成为我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2023年三期项目的建成投运,首次实现了核能供热的跨地级市发展,更使我国核能商用供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园区级到县域级再到跨区域的接续突破。

  统计数据显示,自投运以来,“暖核一号”已累计新建核能供热主管网83千米、一级换热站11个,完成投资近40亿元,累计提供零碳热量456万吉焦,替代原煤消耗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2万吨,为我国实现能源消费绿色转型作出积极贡献。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清洁能源发展仍然会得到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广阔。

  水电行业多点发力争取规模、质量双提升。2023年以来,“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的多个大规模水电站建设进入关键节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持续加快,有望进一步加速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实现水电装机规模的快速提升。同时,从年初的2023年农村水利水电工作会议,到11月召开的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现场会,国家相关部门推动小水电绿色转型的力度持续增强,在逐步构建小水电绿色循环发展体系的同时,有望拉动水电行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并为我国能源安全供应提供更多保障。

  光伏发电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国内市场,在装机规模持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的情况下,产能的阶段性供大于求将加剧市场竞争,驱动行业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在国际市场,一方面,印度、美国两大海外市场为扶持本土企业发展频频采取关税制约、产品扣留等措施,贸易摩擦频繁,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多个环节的龙头企业海外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达成的积极成果,有助于减少贸易壁垒,助力中国光伏企业重新打开美国光伏供应市场,有效扩大海外市场空间。

  风电行业在政策支撑下迎来发展高峰期。一方面,“十四五”新能源基地及大型风光基地建设有序推进,有望支持风电行业实现装机量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得益于2023年出台的多项支持政策,我国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在未来几年内均会迎来一个小的发展高峰期。其中,陆上风电在《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的驱动下,“以大代小、以优代劣”,为我国风电行业打开了退役换新市场,也为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打开巨大增量市场。由于海上风电竞配、核准、开工周期相对较长,多省“十四五”海上风电项目在2023年三季度陆续开工建设,根据各地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目标,到2025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超过25吉瓦。

  核电机组陆续开工驱动行业进入发展繁盛期。自2019年我国重新启动核电项目核准以来,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7台核电机组陆续开工建设。一般来看,核电站的设备进场周期大概在三年,从核准到建成的完整建设周期一般为56~60个月,投资额约200亿元。业内预计,我国核电全产业链有望迎来一段时长近五年的发展繁荣期,并加速推进相关核心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2023年以来,我国加快完善新能源电价形成机制,显著扩大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消纳能力,支持清洁能源项目绿色价值有效兑现。

  绿电交易体系完善,激发社会绿电消费潜力。伴随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政策体系的日益完善,我国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力证书等市场化交易品种不断增多,绿电交易更加规范有力,有益于通过市场化方式培养社会绿色电力消费习惯,在短期内不断提升消费者为绿色产品支付环境溢价成本的意愿,保障清洁能源行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碳市场日渐完善,进一步丰富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交易格局。自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全面启动,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充分展现了碳价的市场属性。业内认为,伴随未来“双碳”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国碳市场交易的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并驱动碳价进入持续上升通道,更好地兑现清洁能源项目的环境溢价,支撑风电、光伏相关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进入平价上网阶段后,风电、光伏发电行业降本增效压力持续增大,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相关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需要从技术研发、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入手,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跨越行业发展周期。

  从短期来看,目前,风电、光伏发电行业已陆续进入市场洗牌阶段。风电行业在风电整机厂商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屡创历史新低,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下滑。光伏发电行业受技术迭代影响,低端产能严重过剩,愈演愈烈的同质化竞争拉低产品价格,市场显露无序竞争苗头,企业同样面临盈利空间大幅缩减的经营困境。在这一阶段,如何提升自身市场开拓能力和成本控制力,已成为风光企业必须谨慎思考的问题。

  从长期来看,技术研发仍是行业发展的主要课题。随着风电行业呈现的大型化、深远海发展趋势愈发明显,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单机规模、零部件尺寸的变化,更要加快实现双馈发电机、主轴轴承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解决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对于光伏发电行业来说,技术迭代形成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使“马太效应”日益加剧,企业不仅需要全面提升管理能力,更要在技术革新上持续投入,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增加弯道超车可能性。

搜索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