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bb电子七部门能源知识联合发文明确未来能源重点领域涉及哪些上市公司?

2024-01-31 11:47:4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1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并分节点设定了目标,部署了相关任务。

  《意见》明确提出,在未来能源方面,聚焦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等重点领域,打造“采集-存储-运输-应用”全链条的未来能源装备体系。研发新型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相关电子专用设备,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升级。

  在明确提及的4个领域中,核能目前在我国及美国、法国等国家已重新进入明显的景气上行期。2022年到2023年,我国连续两年审批通过了十台核电机组bb电子,相比于前几年实现倍增;2023年12月6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实现商运投产,成为全球首座实现模块化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运行的核电站,标志着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领域实现了全球领先。

  而在核能领域“未来感”更强,被冠以“人造太阳”“人类终极能源”之名的可控核聚变技术能源知识,近来发展也明显提速。2023年,我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EAST) 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刷新了世界纪录;国内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等核聚变初创企业也纷纷完成大额融资;年底中核集团还牵头成立了由25家央企、科研院所、bb电子高校等组成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此外,核聚变技术的发展深度依赖于国际合作,《意见》中也强调要“主动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和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目前,我国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也称“人造太阳计划”)的共同实施方之一,相关项目的进展也能够促进我国核聚变技术、产业的发展。

  氢能在业界、市场中的关注度、预期同样很高。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后,我国氢能发展进入加速通道;2023年8月,《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出台,构建了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随着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央企大型示范项目、民营资本也都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建树。2023年8月,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基地项目全面建成投产,成为我国首个实现绿氢规模化工业应用的项目,还带动了产业链上国内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发展。

  生物质方面,以往我国虽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整体开发利用率较低,在“双碳”战略下,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燃料得到了重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发展,生物质产业也由此从单一的发电模式向取暖、供气、交通等非电领域扩展,近年来建成了多个万吨级生物质成型燃料示范基地。

  此外,《意见》中也提及了新型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新型储能等已经步入商业化、规模化阶段,但仍需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或进行技术迭代的产业。

  对各方向未来产业的发展,《意见》进行了整体性部署,提出“前瞻部署、梯次培育”、“创新驱动、应用牵引”、“生态协同、系统推进”、“开放合作、安全有序”四大基本原则;设定了阶段性目标,包括到2025年,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百家领军企业,开拓百项典型应用场景;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成为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

  就像《意见》中开宗明义对未来产业下的定义一样,这些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这也就意味着,相关产业的盈利模式尚不明确,投入大但回收周期长,战略价值高但风险系数同样较高。北京险峰长青投资副总裁杨润心曾在接受财新采访时形容可控核聚变等赛道“赔率很高、胜率很低”。

  种种因素叠加下,注定了在这些锚定未来的领域中,更适合长线作战、能够为尚不具备经济性的战略产业持续投入资金、人力的“国家队”会在现阶段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意见》中也在“壮大产业主体”的规划中首先提到,要实施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计划bb电子,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新企业;在“丰富应用场景”中也提及,要发挥中央企业丰富场景优势,加快建设多元化未来制造场景。

  前文提及的核电站、中核集团牵头成立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中国石化库车绿氢示范基地、生物质成型燃料示范基地等项目均由大型央企牵头。

  不过,对于大型央企来说,未来产业只是业务领域中的一部分,即使盈利性逐渐改善,也只能作为投资参考的维度之一,但很难将其作为央企上市公司的主业去考量。

  而目前的上市公司中,以上文提及的几大未来能源重点领域为主业的公司还不多。

  核能领域,除了以此为主业的行业巨头中国广核(003816.SZ)、中国核电(601985.SH)外,概念板块中还包括赣能股份(000899.SZ)等涉及核电业务的电力企业,以及从事不锈钢紧固件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的腾达科技(001379.SZ)、从事清洁能源设备设计、制造的力源科技(688565.SH)等制造业供货商,但核能业务在这些公司中占比并不算高。

  核聚变方面,根据核聚变行业协会(FIA)的统计,bb电子截至2023年,全球共有43家核聚变初创企业,其中即包括我国的星环聚能、能量奇点,前者目前已拿到6亿元风险投资,后者在2023年完成了Pre-A轮融资,目前共拿到8亿元左右的投资,米哈游、蔚来资本都是其主要投资方。但这些初创企业还远未到谈上市的阶段,此前可控核聚变概念在A股也曾一度火爆,推升了利柏特(605167.SH)、顺钠股份(000533.SZ)等股价大涨,但随后,包括上述公司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主动澄清自身订单、业务尚不涉及可控核聚变。

  氢能领域,最值得关注的是行业龙头亿华通(688339.SH),该公司是我国最早投身氢能领域的企业,主业是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bb电子2020年8月成功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2023年1月又登陆港股,实现两地上市。此外,2023年11月,国鸿氢能(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我国的“氢能第二股”,该公司主营业务是氢燃料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生物质方面,目前A股、H股相关上市公司有50家左右,包括长青集团(002616.SZ)、韶能股份(000601.SZ)、伟明环保(603568.SH)、瀚蓝环境(600323.SH)等。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多数生物质能源的主要方向大多集中在生物质发电上,高度依赖国家补贴,在2020年国家补贴逐步退坡后,相关企业经营业绩也受到较大冲击,曾经的“生物质第一股”凯迪生态还在2020年10月因资不抵债宣布退市。相关上市公司向综合能源服务方向转型的速度,经济性上的提升空间,是评估其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

  当然,未来能源的发展还需要时间,相信今后随着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产业规模化发展加速,会诞生更多上市公司。(本文首发于,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作为投资建议)$太阳能(SZ000591)$$韶能股份(SZ000601)$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bb电子

搜索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